2016年贵州省第三次项目建设暨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督查会现场侧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9 12:35

原标题:易地搬迁挪穷窝 脱贫致富展欢颜

  11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率队到黔西县绿化乡马坎村打秋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观摩,听取该乡工作人员汇报情况。记者 邓刚 摄

  11月2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率队到播州区鸭溪镇酒业大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观摩督查。记者 陈慧 摄

  11月23日,2016年全省第三次项目建设暨易地扶贫搬迁现场观摩督查会启动。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以及省领导宋璇涛、秦如培、陈刚、慕德贵、王晓光分别率领八支观摩队伍,走进毕节、遵义、六盘水、安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铜仁等八个市州,走村进户,开展观摩督查。

  我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农户。年关将至,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进展如何?群众搬了新家,住得习不习惯?生活方不方便?生计有没有着落?都是省委、省政府牵挂的大事。

  稳得住

  群众生活能安居

  初冬的乌蒙山区,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

  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高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郭大亮家的铁炉子烧得旺旺的,把整个房间烤得暖融融的。房子宽敞亮堂,家具都是崭新的,一家人正围着铁炉子看电视。

  郭大亮家是10月8日搬家的。那天,他家和另外7户村民成为新寨组第一批搬迁的村民。踏着宽敞的马路,走进新建的楼房,新村里自来水、路灯、绿化跟城里没什么两样,郭大亮欢喜着:好日子真的来了。

  在福泉市牛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一栋栋漂亮的小楼鳞次栉比。平价生活超市、社区诊所、社区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小区门口就是宽敞的环东路,上班上学都方便。

  移民赵天华对新居的生活赞赏有加。他说,以前住的地方山高,吃水非常不方便。新家里用水用电都方便,“现在正在安装天然气,以后煮饭就不用柴火了,家里干干净净的,多好。”

  在地处武陵山区的松桃自治县九江乡九龙湖安置点,一栋栋青瓦红窗的三层苗族传统风格建筑整齐排列,这个苗族风情浓郁的安置小区如今已是松桃着力打造的九龙湖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贵州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黄强认为,安置点有新的生活设施,又有搬迁群众熟悉的文化元素。生活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容易让搬迁户舍弃“故土难离”的情绪,安定下来。

  此外,苗族风格的建筑也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帮助搬迁群众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

  完备的设施让移民们的生活有了基础,完善的保障措施更是让大家彻底安了心。

  在兴义市洒金安置点,搬迁户黄艺在附近的新滢铁艺有限公司上班,每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这让他心里很踏实。

  黄艺的这份踏实,来自当地落实的“四类保障”政策。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兴义市坚持“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原则,落实好搬迁群众急需解决的就学、就业、就医、城市低保四类保障。保障就学,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划片、分配”原则落实学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儿童有学上。保障就业,结合搬迁户就业意愿,内引外联,依托铁艺加工项目打造手工业小镇,落实就业岗位,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户一人”就业目标。保障就医,同步规划建设社区医院、卫生室,配齐医护人员,解决搬迁群众就医需求。保障生活,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解决群众搬迁之忧。

  搬得出

  政府倾力惠民生

  一整天的观摩,代表们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异地扶贫搬迁,能不能搬得出、稳得住,关键看当地政府的作为。

  《贵州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人地矛盾突出、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不宜开发,距城镇和交通干道较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延伸,村寨人口规模较小(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高(50%以上)、扶贫成本大,地震活跃带和地质灾害多发、安全隐患较大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兴仁县通过调查掌握迁出地和迁入地各类详细基础信息,形成移民搬迁应用“数据库”,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在迁出地,当地政府广泛开展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共商,倾听群众意愿,优化发展需求,形成联动效应。统计分析移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特长、民风民俗、地方特色文化等信息,制定了“一户一策”,实行“一档一责”,实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为了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黔西南州探索构建起“四方五共”机制,由政府、搬迁户、企业、社会中介组成“四方联盟”,凡涉及用权、涉及各方利益的工作,都让四方联盟一起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通过各方共商共识、利益博弈,努力做到各方利益最大化、利益平衡化,解决了单方用权、单方行政的问题。

  剑河县移民局局长张子忠认为,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搬迁户的意愿,有利于搬迁成果的稳定性。

  省地税局副局长张林军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我省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扶贫搬迁看似一个“搬”字,做起来很不简单,在确保搬迁资金的前提下,要解决好搬迁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来源问题,要改变祖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核心是要保障搬迁贫困人口的利益。

  遵义市播州区是传统的商贸集镇。该镇采取“结合集镇、结合园区、结合商贸”的模式,让搬迁户“弃农从商”,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

  “结合集镇”抓建设,鸭溪镇精心选址,在集镇黄金地段酒业大道旁建设安置房;“结合园区”抓就业,鸭溪镇主动对接当地132家企业,因人施策推荐就业岗位500余个,确保搬迁对象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结合商贸”抓发展,按“易地扶贫搬迁+鸭溪商贸城”模式,着力为搬迁群众提供一个既能就业又能发展致富的平台。为了能让搬迁对象顺利入住,鸭溪镇对贫困户实行商铺两年免租、免两年水电及宽带费的政策,同时还给贫困户提供各种培训,助力其脱贫致富。

  能致富

  百姓发展好乐业

  毕节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让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操心的第一大事是搬迁之后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把几十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不能一搬了之,一定要帮助他们培育产业,让他们能致富、不返贫。”

  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持同样的看法。据他介绍,今年我省计划实施搬迁45万人中,55%的村民搬迁后需要就地解决就业。王应政据此道出了我省脱贫攻坚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生态移民如何脱贫致富。

  “移民安置规划之初,安置点的合理布局尤为重要,必须要有利于村民就业、创业。此外,还要为安置点的群众配置相应的产业和项目。”这是王应政对这一难题给出的建议。

  此次的观摩中,我省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可供借鉴的答案――

  黔西县绿化乡马坎村安置点,新居仍在装修中,脱贫计划已经制定完毕:“两短”产业扶脱贫、“两长”产业促致富。

  所谓“两短”产业扶脱贫,就是引导群众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包心菜种植和养牛,并至少帮助一户村民培养一项技能,推荐一个就业岗位。

  “两长”产业促致富,则从挖掘旧资源,激活老产业入手,把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利用起来,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经果林种植,依托附近的湿地公园、大海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做到搬出一个村子、留下一片林子、装满一个钱袋子。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凉都休闲农庄安置点采取“三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以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为资本金融资建设,根据搬迁政策及搬迁贫困户人口情况,设计不同的户型。建设完成后,将房屋一楼产权办理给农户用于居住,二、三楼产权归公司所有,用于商业运作回收成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农户可以按照成本价回购二、三楼产权用于居住或自主经营。

  龙里县县长陈曦对这种模式很感兴趣:“这个安置点充分考虑了群众的就业,把‘三变’真正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体现了我们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把当地的资源变成了今后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援和平台,我觉得钟山区这种‘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做法,值得龙里学习借鉴。”

  在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龙井村安置点,建筑机器仍然轰隆隆运作赶着进度,配套的产业却早已到位,2号食用菌种植大棚里,一袋袋菌棒交错排列,冒出头的香菇、冻菌等着主人李喜光来摘。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农户,李喜光虽然还没有住进新房子,新事业已经让他十分满意了,精心呵护的食用菌让他一年的收入最低能有2.4万元。

  黔东南州岑巩县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中,结合岑巩经济开发区实际,积极探索将工业强县主战略与大扶贫战略行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已建成的1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平台,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解决易地移民搬迁户、失地农户、城乡低保户就业问题,确保每人每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目前,该经开区标准厂房入驻打火机制造、装饰材料、电线电缆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2户,有就业人员6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就业120余人。

  在桐梓县花园移民新村,搬迁户曾普宇租下一个2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起了包子铺。每天,包子铺的毛收入有400多元。

  感念党的扶贫政策好,曾普宇在包子铺的门头上贴了一副大红的对联。上联:包子铺蒸蒸日上;下联:共产党款款深情;横批:同步小康。

  看到包子铺的生意红火,代表们亲切地称他家的包子叫“小康包”。

  (记者 陈毓钊 樊园芳 潘树涛 黄瑶 方春英 刘力维 梁晓琳 刘义 谌思宇)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