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朵“地丁花”般绽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0 06:0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老家的夜晚好安静啊

安静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分明都到了凌晨一点多

可脑子里却有千军万马在不停地奔腾咆哮

任凭我闭着眼睛数了三百八十只羊

却怎么也阻挡不住那些庞大的奔腾和咆哮

只是一个北漂六年的打工女啊

那些凌乱琐碎的流水账般的文章

一张张像孩童画一样幼稚的小图

我怎么能对得起老家这么多赤诚真挚的爱呢

奔腾咆哮中我仿佛听到

雄伟壮观的崆峒山

美丽阴柔的龙泉寺

披枝散叶的三千年大古槐

及川流不息的汭河

在处暑的初秋凉爽的夜晚里

用天籁之音同唱一首老歌

‘归来吧 归来哟 别再四处漂泊’”

回乡多日,保安保洁13825404095面对家乡父老关切的眼神,李文丽诉说的欲望喷薄而出。8月24日深夜,她提笔写下一首小诗《失眠》,记录下这个因为感动而失眠的夜。

56岁的李文丽是崇信县锦屏镇冉李村人,2017年离开家乡到北京当月嫂,7年漂泊之后于近日返乡。

皮肤白皙、身材高挑、温柔健谈,虽已年过半百,李文丽给人的第一印象仍然像个“小姑娘”。“在写作画画时,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面对记者的赞美,她稍显羞涩。

从小爱幻想、爱文艺、爱浪漫的她,47岁时给自己起了个诗意浪漫的笔名——“梦雨”,因为喜欢下雨,喜欢做梦。

很难想象,这位叫“梦雨”的“北漂”家政女工,在4年间创作20万余字文学作品,画出500多幅绘画,登上大舞台出演舞蹈剧……

李文丽画作:《梦雨的梦》

“文字真情质朴,画作清新脱俗”“真实又质朴,励志又感动”“追梦的人光芒万丈”……一面是养家糊口的打工生涯,一面是天马行空的“诗和远方”,一颗追梦的心成为许许多多“打工人”励志的榜样,也受到各界网友的认可和称赞。

李文丽,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李文丽照看雇主孩子。

“面对苦难,像勇士一样去战斗”

与李文丽交谈时,她的丈夫儿子女儿儿媳不时打来电话关切地问她脚还疼不疼?饭吃了没?照顾她的婆婆也事无巨细,忙里忙外。

“这次回来脚不能动,还要家人照顾,心里挺郁闷的。”李文丽忙碌惯了,突然被人照顾有点不适应。

今年5月,李文丽在北京被一辆电动车撞了脚,善良的她让对方离开,事后才发现骨折了。

“当时舍不得花钱,没有好好治,现在不好恢复了。”李文丽面露焦虑,“下个月儿媳妇就要生产了,希望我能早日恢复,还要伺候儿媳、照顾小孙子。”

家人,是李文丽的所有。这些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家人过得更好。

“我爸出事后,是我妈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说起母亲这些年的经历,儿子李鹏飞几度泪目。

2005年,李文丽丈夫李博夫因车祸左腿截肢。丈夫出事后两个月,李文丽大姐因脑出血突然去世,母亲伤心过度也生了病,身体每况日下。面对正在上学的三个孩子,李文丽知道,自己必须得挑起家庭的重担了。

出车祸后的丈夫时常变得易怒,李文丽不但没有抱怨,还经常宽慰他、鼓励他,“健康人变成了残疾人,能不着急上火吗?以前是你照顾我,以后我来照顾你。”

“彼此在岁月的的长河中,早已融为一条涓涓细流,在沧桑岁月里蜿蜒绵长。”在当时的作品《老公的背影》里,流淌着李文丽对丈夫朴素无华的爱。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平日里乐观的李文丽变得少言寡语,“世界在我眼里,仿佛一下子失去了颜色。”

李文丽画作:《一个人的空间》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辗转反侧之后,倔强的李文丽选择迎难而上。要把孩子照顾好、要多挣钱把家里照顾好,2007年,李文丽夫妻在崇信县城开了一家蒸馍店。

“妈妈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蒸馍,中午别人吃饭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遇上红白事她还连夜干活,店外的蒸笼比门还高。”儿子李鹏飞心疼妈妈,每天放学就跑去帮妈妈干活,“每天起早贪黑才挣100元,妈妈就想离我们近一点……”

2011年之后,孩子们相继考上大学,李文丽盘出蒸馍店,跟随孩子辗转到内蒙古和兰州、银川等地继续打工。

在啤酒厂码瓶子,脚趾被砸烂,用卫生纸裹住伤口继续干;在医院当护工,看到卧床老人的痛苦,始终提心吊胆,放心不下;在餐馆刷盘子,起早贪黑,任劳任怨……

几年间,李文丽尝尽了生活的苦,却始终用微笑面对,“有爱我的家人做后盾,即便生活一地鸡毛,我希望自己能像个勇士一样去战斗。”

最近李文丽一边养伤,一边重温家政业务。这次不为雇主,而是为了即将出生的小孙子。

“北漂多年带了那么多孩子,孙子当然要亲自带,我要教他(她)读诗、作画,给他(她)全部的爱。”说话间,李文丽似乎忘记了脚伤带来的痛楚。

“北京,北京”

整日在外漂泊,慌慌张张中养家糊口,这样的生活让李文丽疲惫、麻木。李文丽在银川给雇主带孩子时,偶然看到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范雨素是一名北漂育儿嫂,以《我是范雨素》一文走红网络,文章记录了她和家人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

李文丽从文中找到了共鸣,也寻觅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从那以后,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去北京看看的种子。”

2016年春天,崇信县妇联在冉李村举办家政服务培训讲座,李文丽听说通过培训可以在北京就业,当即报名。

从老家到北京,李文丽一路上既兴奋又忐忑:390元!人生中第一次买那么贵的车票,长途车的终点迎接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把车票钱挣回来?

一夜难眠,李文丽终于来到北京六里桥客运站。她一路询问,找到了县妇联为她推荐的家政培训学校,“这个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员免费提供食宿和培训,还能解决工作。”

很快,经过培训的李文丽就正式成为一名家政女工。

万事开头难,遇到“有洁癖”的雇主,要求她每天用抹布擦五六次地,蹲久了腰酸背痛,她就一直跪着擦;遇到“很谨慎”的雇主,不让她睡卧室,她就睡客厅沙发。

工作中,她谨小慎微却并不顺心。异地他乡无处诉说,让李文丽感到困惑和难过。

文学小组第六届《劳动者文学奖》颁奖典礼留影,这是李文丽第五次获奖。

“闲着的时候只好上网,有位网友鼓励我把这些经历写出来,说写出来心里就会好受许多。”于是,李文丽以写信的方式把心里的故事讲述出来,发表在一个专门为女工设立的信息平台上,不仅获得了一笔稿费,还得了奖,“当时感觉心里的许多阴影被逐渐驱散了。”

拨云见日,李文丽遇到现在的雇主,年轻夫妇待她如家人,经常给她买衣服,女主人出差给她买礼物,还主动给她加工资……

“人跟人的好都是互相的。”李文丽认为唯有加倍对孩子好,才能报答雇主。她变着花样为雇主做包子、饺子等各种家乡美食。雇主孩子从满月到两岁多,喂奶、换纸尿裤、教说话、扶走路……她更是精心照顾丝毫不会含糊。

几年下来,雇主的孩子也很依赖李文丽。李文丽创作的《我城里的孩子》一文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孩子真挚的爱:

“我城里的孩子

你就是我在这里唯一的牵挂

每当想起你乖巧的面容

我的世界都会阳光灿烂

心情莫名地愉快起来

宝贝我爱你

只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里

活泼健康快乐的成长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把你装在心里

无论我在哪里

你总是在我眼里梦里脑海里

在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里”

善良,终归都会得到回应。她回乡后,雇主的孩子还常常给她语音留言:“阿姨,我好想你,你在做什么呀?脚好点没呀?”

稚嫩的声音,是李文丽在另一座陌生城市的回忆与牵挂。

李文丽画作:《阿姨又来了》

“在那里,我得到了生命的滋养”

起初在北京,李文丽每周六休息日不知该去哪,“北京的冬天真冷,那风能把人吹倒。干完家务等雇主回家的时间过得很慢。”

在其他育儿嫂介绍下,她走进了“鸿雁之家”——一个专门给家政女工提供的公益平台,这里不仅免费提供热水和网络,还有老师免费培训,是她们有所归依的落脚点。渐渐地,李文丽和家政女工处成了姐妹,她们像在家里一样自由聊天、唱歌、跳舞。

李文丽画作:《皮村印象》

后来,李文丽又去了皮村文学小组。皮村,在朝阳区最东边,因为低廉的房租汇集了北京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每周六晚上7时,总有高校老师、媒体工作者、作家来为工人们讲课。

在老师的鼓励下,李文丽拿起笔,试着记录北漂生活,描摹远方家乡,苦中作乐,成为“梦雨”。

参加故事FM线下活动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你只是一个家政工》。

此后的每个周末,李文丽都有了归宿,“我就像飞出笼的鸟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唱歌跳舞,写作画画,成为我休息日不可缺少的内容。”

“刚开始不会写,也想过放弃。”然而,70多岁的冯同庆教授不顾冬日严寒坚持来上课,北京大学张慧瑜教授时常绕路送她们回家,还在创作方面给予很多指导,李文丽摇摆的心变得坚定。

参加上海《从她说起》520女性成长分享会。

从2018年到今年年初,李文丽写作20多万字、创作500多幅画,多篇文章在鸿雁公众号、皮村文学小组公众号及内刊发表,5篇作品分别在《北京文学》《新工人文学》和“单读”刊物等平台发表,画作刊登在《NOWNESS现在》杂志上。

皮村文学小组老师还为李文丽制作作品集《梦雨的世界》,“第一次拿到文集时,我激动得一整晚没有睡着。”

在鸿雁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李文丽和姐妹们不仅举办了3次家政女工艺术节,还创建了写作班,创作原创歌曲,组建文艺队。

李文丽画作:《艺术节》

得知法国知名编舞家杰罗姆·贝尔团队要在北京举办一场名为《盛会》的舞蹈剧,李文丽在朋友的鼓励下,把之前跳的舞蹈视频发了过去。

舞蹈剧《盛会》。

“没想到一个月后,我竟然接到了入选通知。”那一刻,李文丽开心极了,“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北京吉祥大戏院表演,参演者有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还有唐氏综合征患者、残疾人。突然站在大舞台聚光灯下,特别自豪。”

参演《盛会》演出留念。

演出结束回到雇主家已是深夜,李文丽依然很激动,她拿出画笔,把自己心中的《盛会》一笔笔画下来,“撕掉标签,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平等的。”

参加澳门文学节留影。

2023年1月,参加广州inD艺术书展,有老师主动帮助她制作绘本;今年3月,她代表皮村文学小组参加澳门文学节,和专业的作家们一起分享创作的经历……

“‘鸿雁之家’和皮村文学小组就是我们打工者在北京的娘家。”李文丽感激地说,“在那里,我得到了生命的滋养。”

在北京大学和张慧瑜老师留影。

从刚来北京时的畏畏缩缩,到变得越来越自信大方,乐观顽强的李文丽真正融入北京,找到了人生价值。

“我是一株不起眼的地丁花,想要努力绽放自己的光芒。”李文丽觉得自己如同地丁花,虽平凡却适应性极强,她弱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坚强而隐忍的生命力。

在作品《假如给我一个舞台》中,李文丽尽情释放:

“假如给我一个舞台

只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舞台

即使没有一个观众

我也会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

用我这大半生满腔的热情

把它燃爆

……”

李文丽回乡后创作绘画作品。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关改琴 摄

此次回到家乡,李文丽在治疗脚伤的同时,仍然坚持阅读、写作、绘画,参加线上文学小组课堂、画家门口树上的蜘蛛、写家乡热情温暖的问候……

“家乡的清新空气、文明新风让我有更多创作灵感。”李文丽说,内心充盈的她不再惶恐,更坚定自己刚打开的新世界之门,会因广袤的乡村更加精彩。

李文丽为婆婆切水果。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高亮 摄

“我今年56岁了,更看重家人,只要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在哪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李文丽依旧是婆婆心中的“好媳妇”,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儿女依赖的“好母亲”。

正如她所言,“写作画画只是单纯的爱好而已,我不在乎是否出名,只想做一名普通的追梦者。”

原标题:《像一朵“地丁花”般绽放——平凉56岁家政女工追梦记》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