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尽头:男人做保安,女人当保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9 03:23

  不知是不是推荐算法的问题,惠州家政13825404095最近公众号给我的推文都有点垂头丧气的。这里裁员那里裁员,35岁40岁以上大厂工作XX年,一朝被裁,生活回到解放前之类。总之屏幕上流动的焦虑,把脑袋按在水里呼吸不得的窒息感。

  特别狠的一个题目:《职场的尽头:男人做保安,女人当保洁》。大意是各行各业都开始流动寒意,甚至连蓝领里面收入较高的网约车司机和美团外卖员注册量也爆表了。最终能接纳住就业的,似乎也就是保安、保洁这样的工作机会……如果这就是职场的终局,当年浪费那么多年读书和写字楼上班做什么?还不如一步到位,趁早练好少林长拳,考个收纳师资格证,早日步入职业正轨。

  自由职业?

  也没那么好做。《大厂裸辞去做旅行博主,一年花了32万,收入1000元》,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

  自己就是兼职写自媒体的,何尝不知其中的艰辛?2016年开始的时候,还是一片蓝海。不少传统纸媒的编辑转行开始写毒鸡汤,风头一时无俩过,爆火过后,是各种封号。如今还有流量,扑腾得好的属实不多。加之时代变化太快,从读文时代转成读图时代,又转为短视频时代,转变仿佛就是几夜之间的事儿。如今还能在文字自媒体之下生存的,不是超级大号,就是类似商业间谍的那帮家伙。把上市公司的内部机密挖得毛都不剩,当代文字版007,由衷佩服。

  而今自己的生存套路,反而成了用主业补贴副业。假若自己的本职工作是nobody,谁还会在公众号听你BB?身为人间清醒,每一天每一周,把握好996的搬砖福报,那才是立足社会基本盘。

  又想起前些天火过的一个帖子:《42岁同学聚会,女生有一多半不工作了》——“坐标新一线城市,毕业于当地最好的中学,同学们不是985就是211。但是42岁同学聚会,女生有一大半不工作了。1/3是没工作的,1/3做着低薪但没前途的摸鱼工作。1/3还在工作的,基本都在体制内。“

  帖子下的留言产生了超多共鸣。为什么不工作了?就业形势不好,太卷卷不动;相对经济压力小的,工作的付出回报比不高,女人渐渐就回归家庭了。跟男人相比,社会默认女人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当然在上篇文章里我写过“职场妈妈女高管“这种特殊的生物,但是不是有特别的能力与毅力,实在是难于做到的。

  现在那么多人执着于“考编“,父母也不断地告诫,考编才是唯一上岸的路。一个985本科毕业,正在读澳洲硕士的女孩,拿了几家留学机构的offer,想毕业了去做留学咨询。但是父母极力劝阻,甚至天天给她看经济衰退的预测,苦口婆心劝她要拿着应届生身份考编,进了体制才是”稳定工作“……

  怎么说呢?现在很多父母,只会用“一时的成功模式为孩子规划未来”。但是这种成功可以复制吗?

  80年代下海搞贸易的人,90年代第一批炒股的人,2000年买房的人,2010年代进互联网大厂的人,2015年做教培的人……例子太多,最后怎么样呢?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带有浓烈的时代发展背景的。看似今天企业各种不景气,编制内比较稳定。可是,如果经济下行,企业收不上税收,“体制内”的收益不是无源之水么?

  特别是,商业工作与体制内的竞争法则是彻底不同的。商业工作是“养蛊模式”,能活到最后的,一定学到了一身的普适本领,例如识别目标,快速学习,高效达成目的。哪怕本行业灰飞烟灭,到了其他行业也能做得不错。例如大厂程序员虽然被裁,但是拿着赔偿包在新能源汽车找到软件工作的大有其人。

  商业社会是充分竞争的,“体制内”可就不同了。

  有人说体制内是“养猪模式”,太过分了。但的确缺乏外部竞争,注重内部的关系,从这个小生态出去,体制内培养的能力很难再次变现适用到外面的社会……从能力成长上,可能还是扔到商业社会去扑腾比较实用。

  总之,人生很长,机遇很多。遇到的挫败也会很多。

  你不了解一个人一生的长度,也的确不该用一个人生片段,来判断ta的成败了。

  仿佛开篇中42岁已经离开职场的女同学,你怎会知道,又过几年,她们不会在某种机遇与努力下,获取职场上的又一次辉煌呢?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深度学习革命》。讲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工智能的先锋,杰夫辛顿。他出生在一个英国的学术世家,他的家谱中辉煌的人员数不胜数。他父亲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的昆虫学家,可以用一只手做引体向上。小时候父亲常常对他说:“只要工作得足够努力,也许你的年纪是我现在年龄的一倍时,你就能实现我一半的成就了。”

  而杰夫却没那么顺利。他攻读过物理学,但是成绩不佳辍学过。从剑桥毕业后,他甚至做了一段时间的木匠——不是花俏的木工活,而是赖以为生的那种。在遭遇上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的寒冬”时候,他一度对于未来非常迷茫。他甚至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疾病,在50岁后从未坐下过:他从不坐飞机,躺着坐火车和出租车……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2012年带着自己的两个研究生获得了ImageNet图像识别比赛的冠军,声名大噪,他们手中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理论,成为了后续自动驾驶、语义识别——可以说是今天AI热潮的基础。

  他父亲在看到他的成功之前病逝了,他的成功远远超过了父辈,甚至或许是我们下一代经济发展的动能。甚至,他的一个年轻的研究生后来都成为了OpenAI的创始人之一,是的,那个在这轮宫斗中出了名的Ilya。

  如果纵观历史与人生,“大器晚成”从来都不是一种遗憾。仿佛经历过坠机、地震、火灾这样灾难的人,会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重要的东西。经历过挫败,假若足够坚强乐观,也会令挫败成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的历练,最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最终,人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积极乐观的能力。

  当别人看到下行与衰退,你看到的可能是正向的压力与提升的必要,看到的是思考与学习,成长与进阶的紧迫性。别人退缩的时候,你恰恰选择进击。

  关于世界动荡,经济下行,疫情、灾难的消息从未断过,关键在于你是如何接受,如何消化的。生活在继续,总不能因为有这些外在的压力,就选择逃避或躺平。

  卷不动,又躺不平,才是最尴尬的。

  与其如此,又何不相信,在足够的乐观与努力之下,更好的依然还未发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