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稳居中国第一背后,还获取了60%的DeepSeek用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8

传统搜索竞争格局在过去近10年几乎没有变过,AI搜索兴起后,“老大哥”的位置再一次成为竞争焦点。


7月25日,全球知名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AI搜索产品评估,2025》报告中,在对8款通用型AI搜索产品的实测评估中,百度搜索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位列榜首,用户数据与技术能力两项关键指标均排名第一。


图片


与此同时,NP Digital、Visual Capitalist等平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百度搜索的日调用量已进入全球前三,稳居中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QuestMobile《2025年二季度AI应用价值榜》显示DeepSeek的月均下载量在二季度出现了明显下降,降幅达到了72.2%。主要原因是用户被其他应用接入后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现象。另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5月流失的DeepSeek用户中,6月有59.2%转向使用百度。


图片


这是百度搜索在7月完成十年来最大改版之后,首次接受“多维度考验”,也是首次在多个权威榜单上“集体亮相”。从“搜索框”到“搜索结果页”,再到“搜索即服务”的生态重构,百度正在AI时代为“搜索”构建新的护城河。

 

AI搜索竞逐战升温

 

在信息获取方式多元的当下,“搜索正在被AI重构。

 

5月底,Google在I/O大会上宣布,其AI搜索从实验室“毕业”,正式进入日常产品形态。CEO Sundar Pichai表示,AI模式下的搜索长度可达传统模式的两到三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支持复杂的数据可视化、代理结账、AI试衣等功能。这一转向,被外界视为谷歌搜索近二十年来最具战略意义的升级。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线内,百度也完成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搜索改版。7月初,百度在AI Day上宣布,对搜索从前端到后端进行全面重构:从输入端的搜索框,到输出端的结果页,再到生态内的能力分发逻辑,全线改写。

 

这场竞争的本质,是争夺AI时代的“用户入口”和“服务分发权”。从Perplexity、秘塔AI到字节、小红书,几乎所有有搜索基因的公司都在重新设计搜索体验,试图在传统入口之上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但对百度来说,挑战不仅是“入局”,而是“换代”。拥有数亿日活和多年技术积累的产品,要主动推翻已有体系,这本身就远比创新来得更困难。

 

百度副总裁、搜索总经理赵世奇将这次改版归结为三个根本方向:第一,产品形态要变,不能再用传统搜索引擎的思路去看待它。“我们内部一直讲要‘忘掉搜索’,其实忘掉的是老搜索的形态。”

 

第二是模型融合,搜索模型与大模型之间的调用逻辑被重新打通;第三是生态开放,百度正向AI应用、智能体、MCP任务释放流量与能力。“我们希望搜索引擎在这个阶段重新找到它的价值,推动AI创业和创新的产品去实现。反过来,对我们自身也是机会。”

 

如果说这次改版体现了百度搜索在思路上的全面换代,那么落地到产品层面,它具体“变了哪些地方”?

 

百度搜索10年最大改版

 

百度搜索改版的关键词,不是堆功能,而是试图把用户从“如何输入”到“看到什么”再到“能不能直接完成”的整条链路,进行系统性重写。

 

1.输入端:搜索框不再只是“框”

 

最基础也最显著的变化,来自搜索输入形式的扩容。传统搜索框只能接受关键词输入,如今已升级为“智能搜索框”,支持超千字文本、多模输入,图像、语音、视频、PDF、Word文档等均可搜索。

 

搜索框背后连接的是百度的AI能力堆栈。用户输入一段文本或上传一份文档,系统就能自动调用AI写作、图像生成、代码处理等工具,实现“自然语言+搜索+执行”的无缝衔接。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用“关键词技巧”取悦搜索引擎,而是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提出问题,让搜索主动匹配能力与答案。


图片


百度搜索框全新升级,将经典模式切换到智能模式即可一键调用视频通话、AI音乐、AI解题等智能工具。另外,百度还重点升级了智能视频创作能力,一句话即可生成高清视频。而AI特效能力也将在8月初上线。

 

2.输出端:结果不只是答案,而是结构化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输入端的变化是“更聪明地理解”,那么输出端的变化则是“更系统地呈现”。

 

升级后的“百看”模块重新设计了结果页的呈现方式,打破以往以网页链接为主的线性展示结构,转向图文、视频、图表等富媒体内容的融合展示。搜索一个旅游问题时,除了图文信息外,系统还能生成导游式语音解说,推荐路线并连接订票入口;搜索硬件故障代码时,可同步呈现图示、视频教程、维修信息,用户不再需要点进多个页面寻找答案。

 

AI生成式相机功能则进一步拓展了搜索“入口”的边界。无需输入文字,用户只需拍照上传,系统便可识别需求,并以结构化方式返回内容。无论是识别建筑、分析故障,还是搜索穿搭灵感,搜索已从“回应关键词”进化为“理解场景”。


图片


3.搜索边界:从信息检索到任务完成引擎

 

百度这次改版的深层目标,是把搜索变成一个“任务交付平台”。

 

支撑这一能力的核心,是MCP生态的全面接入。截至目前,百度搜索已集成超2万个MCP插件,覆盖电商、金融、天气、网盘、生活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用户只需一句话请求,AI助手即可调度后台能力,完成如“查基金费率”“订机票”“找文件”“生成视频”等操作。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在Create 2025开发者大会上强调,MCP是连接大模型与现实世界的“万能插座”,能够让AI直接调用外部工具和数据源,实现从对话问答走向任务执行的新飞跃。

 

AI助手也因此不再只是一个对话框,而是具备富媒体生成与服务分发能力的中枢系统。它支持图文、视频、图表混排输出。AI助手还新增了富媒体区,可生成多模态内容呈现形式,满足用户更丰富的内容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智能创作中心”也同步上线,一句话即可生成三分钟视频短片,降低内容创作门槛。

 

从检索信息到完成任务,从关键词匹配到场景理解,百度搜索正在从传统的“信息入口”,转向AI时代的“能力枢纽”。

 

技术能力的高效落地

 

搜索从来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被反复使用的底层能力。对于百度而言,这项能力覆盖着数亿月活用户,承载着每天数十亿次的信息查询与服务调用。进入AI时代,如何让搜索不仅“告诉你答案”,还能“帮你做事”,成了摆在所有技术公司面前的必答题。

 

百度的这次搜索升级,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一次集中回应。而它背后的支撑点,是百度在AI基础技术上的长期投入与清晰战略。早在2012年,百度就已开始系统化思考AI的长期价值。十余年来,公司在AI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800亿元,从底层模型、自研芯片到知识图谱和算力平台持续加码。

 

与此同时,百度搜索也是这条技术链路上最核心的应用场景之一。一方面,它是大模型落地的“首选试验田”,能够反映模型理解能力、生成效果和工具调用效率;另一方面,它也是百度最成熟的自有流量入口,具备推动生态规模化的天然优势。


图片


这一次的搜索改版,本质上是把百度大模型能力从“能说会答”推向了“能用会做”。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发起搜索,也可以上传文件、图像甚至拍照提问,系统不仅能理解需求,还能调用后端的服务插件(MCP)、工具集甚至生成内容,给出可直接操作的结果。

 

IDC在《AI搜索产品评估,2025》中将百度评为中国通用型AI搜索第一,也正是对这套思路的肯定。它不仅意味着搜索结果更丰富,更智能,更重要的是,搜索真正开始从“找信息”变成了“解问题”“办事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